【史海鉤沉】安海商俗拾零(2)
安海歷來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古鎮,殷商大戶把商號的命名題寫視為體現“頭家”的儒商風范,必須聘請名儒高士代為命名,然后聘請書法名家代書。上世紀30年代,三里街上書法名家揮毫書寫的招牌,琳瑯滿目,應接不暇,諸如振仲曾遒(即泉州曾振仲)書寫的順發、振安、晉合隆、慶興、同慶、達源、金同成、裕川、建安。西村氏(里人顏修齡)書寫的大川、德生、天元、榮源、合昌、德源等等。李愛黃(安溪人)書寫的玉洞春。碧甫(里人蔡秀璋)書寫的醉月樓、金晉春、含珍、協德珍。顏綠(里人)書寫的洽芳、春光、鴻江照相館、金勝利。伍榮光(泉州人)書寫的同吉、儀芳、捷美、尚記。有些著名的老字號,不但要由名家書寫招牌,還要撰寫冠頭聯以顯現商店的文化品位,如以桔紅糕揚名閩南及南洋一帶的食珍老鋪,便是由清代末科解元鄭懷陔書寫招牌并撰題冠頭聯,“食啖紅綾非畫餅,珍藏碧玉塊題糕”。成為當年安海商界之一絕,至今仍為人傳誦。
招牌是商家發展事業的標志,也是商家致富的命根子,因此商家掛牌開張都很隆重,要選個黃道吉日,屆時邀請地方頭面人物舉行揭牌儀式。“招牌掉了”是商家最嚴重的事。為保招牌,商家對經營的貨物就得潛心研制與采購,注重質量,不惜成本,選料求真,工藝求精,切忌粗制濫造,弄虛作假,做到貨真價實,顧客贊賞,便成為“好字號”。反映著安海商人早就有“創名牌”的經營理念。
(來源:晉江史志2008.1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