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牌也稱“商幌”,或稱“望子”,是指掛在商店門外,標明商店名稱及經營行業的標識物。民國時期,有些商家為顯現資金雄厚,招牌的制作特別講究,選用樟木匾額,施以烏色油漆,陰刻或浮雕字號并加貼金泊,稱為金字招牌,曾經風光一時,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,早已銷聲匿跡了。近日,偶然發現金厝圍七號民宅大廳口,掛著一塊烏漆金字的匾額。仔細一看,右上款豎寫“丁卯季春”,左下款豎寫“惟銘洪錫璠”,中間由右至左斗大楷書“茂勝”二字。原來這是一塊早年典型的金字招牌,真是“踏破鐵鞋無處覓,得來全不費功夫”。據主人陳先生介紹,“茂勝”是他的曾祖父在下墟巷經營金紙業(冥鈔)的商號,經過三代人延續經營,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停止經營,“丁卯”,即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距今已八十年了,洪錫璠是何方人士,尚待查考。招牌油漆貼金略有脫色,但字跡遒勁端莊,清晰可認,典雅古樸的風韻猶存,是一件十分珍貴的近代安海商俗文化遺物,為研究安海商業歷史提供一項實物資料。
(來源:晉江史志2008.1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