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林人具有濃郁的愛國愛鄉文化積淀,下南洋的鄉親依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,開基立業。抗日戰爭時,他們籌集僑資支持國內抗日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他們回鄉慷慨捐資,興辦學校、工廠,改善鄉親的生產生活條件,開創新時代僑鄉文化。
梧林社區現存99幢房屋,多是在20世紀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后建成的,有閩南官式大厝、中西合璧民居和哥特式、古羅馬式建筑,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西式洋樓15幢、中西合璧的番仔樓22幢、閩南傳統大厝43幢、特色石頭厝19幢,形成規模較大且較為集中的閩南華僑建筑群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社區西北角幾棟旅菲華僑蔡德鑨建的住宅,包括2座傳統的古大厝和2幢新式的洋樓。蔡德鑨兄弟7人,是個大家族。他在菲律賓做玻璃生意,頗有贏利,1921年回家鄉建了一座二進五開間、單面護厝的紅磚大厝,坐北朝南,占地700平方米。3年后,他再次榮歸故里,又在旁邊建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、二進五開間的大厝。這座新宅比起老宅做工更為講究,牌樓雕刻工細,裝金髹彩,鏡面墻用印有福壽花紋的磚塊壘砌,門匾、門柱、裙堵、腰堵、柜臺腳、柱礎,皆用雕琢工細的青石、白石拼裝。特別是門前石埕,用一樣長短的條石鋪砌,條石兩邊皆精心琢磨出斜面,互相銜接,中間嚴絲密縫,安裝時要拿最薄的卷煙紙來測試,使每道石縫不超過煙紙的厚度。后落有一株榕樹,不僅長得冠蓋如云,板狀的樹根盤錯交纏,布滿地面,被稱為“榕根厝”,也算得上是特色的景致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